1、马未都,早年下过乡,插过队,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。
2、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。
3、1981年,《中国青年报》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《今夜月儿圆》,小说发表后调为《青年文学》的编辑。
(相关资料图)
4、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,与王朔、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“海马影视创作室”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《编辑部的故事》、《海马歌舞厅》等。
5、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,至90年代,他的收藏已具规模,陶瓷、古家具、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。
6、扩展资料据马未都统计,历史上,中国经历了五次“收藏热”。
7、第一次是北宋时期,第二次是晚明时期,第三次是康乾盛世,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国初期,第五次就是当下。
8、1982年,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—四扇屏。
9、自此,他的收藏热一发不可收拾。
10、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,他躺在被窝里,一宿一宿地摸着看。
11、“一是养眼,二是琢磨。
12、”1992年,在香港苏富比,马未都拍下了第一件艺术品。
13、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,他已经“入道”深矣。
14、2011年,马未都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提出:“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强”。
15、他指出“现在文物鉴定根本没有形成一个行业,也就没有行规。
16、文物知识很深奥,不是谁都能胜任的。
17、文物收藏又很火爆,不少专业工作者或“疑似专业工作者”的机会就来了,电视里的好多“专家”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具备。
18、”他的话再次提醒收藏爱好者,人眼已经不可靠,光凭经验太不科学。
19、专业的鉴定工具和一流的监管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收藏界。
20、参考资料来源:人民网-马未都与他的观复博物馆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