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头条 > > 内容页
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”

2023-07-31 10:26:54 来源: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:

《古人谈读书》 吴尚之 著

吴尚之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《人民政协报》(2023年07月29日第07版)

开栏的话:

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,热爱读书、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。古代先贤有关读书的许多至理名言,影响一代代读书人,引领一代代读书风尚,至今仍影响深远。本版邀请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开设“古人谈读书”专栏,讲述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、作品赏析的观点和论述,以飨读者。

曾子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

曾子在《大学》中深刻阐述了学习与修身的关系,提出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(亲即新)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曾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。他谈了两层意思:一是学习的根本目的。他认为,大学学习的目的或要义,在于彰显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光明的德行,在于使人们除旧布新,在于达到完美的境界。二是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。他提出,人们只有知道了学习应达到的境界,才能做到确定志向,才能安心修养,才能思虑周详,才能够有所收获。人们如果知道了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,也就接近于做学问的方法了。

荀子: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

荀子劝学,开篇特别关注两个问题:一是学习的重要性,二是学习的目标。荀子在《劝学》开篇就讲:“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……木直中绳,(车+柔)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”

荀子在开篇论述中,通过生动的比喻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,提出只有学习才是提高人的品质和才能的唯一途径。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,但比蓼蓝更青。冰是水变成的,但比水更冷。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,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,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。即使再烘烤暴晒,它也不再伸直,这是熏烤弯曲才使它这样。荀子借冰与水、青与蓝的关系以及将木料熏烤加工成车轮的例子,比喻学习的重要性。“(车+柔)”喻为学习的途径,“轮”喻为学习的结果,成器成才。

荀子提出读书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道德情操,涵养君子人格。通过不断学习,积善成德,心智澄明,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。所以,荀子提出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”;“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”。“参省”即反省、考察。荀子主张君子要广泛地学习,每天要省察自己,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不会有过错。

荀子关于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”的观点告诉我们,学习要有崇高的目标。积累知识是手段,培养道德情操、涵养君子人格是目标。明确了学习的目标,才可能做到博学多闻,永不停步!

徐幹:志者,学之师也

徐幹在《中论》中谈道:“虽有其才而无其志,亦不能兴其功也。志者,学之师也;才者,学之徒也。学者不患才之不瞻(通‘赡’,丰富),而患志之不立。是以为之者亿兆,而成之者无几,故君子必立其志。”徐幹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学习的重要问题,即学习中志向与才学的关系问题。他认为,就一个人学习而言,虽然有的人有天赋才学,却没有远大志向,因而还是不能建功立业。所以,一个人的志向在学习中发挥主要作用,犹如老师那样的作用。而一个人的才学在学习中发挥次要作用,犹如学生那样的作用。求学的人不要担心自己的才学不丰富,而应该担心志向没有确立。所以,自古至今为学的人不计其数,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。因此,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。徐幹的观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:读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只有立志于学,坚持不懈,才能学有所成,建功立业。

颜之推:读书学问,明目修身

《颜氏家训》共20篇,论及教子、治家、风操、慕贤、勉学、文章等问题。《颜氏家训》成书以后,备受推崇,被誉为“篇篇药石,言言龟鉴”。书中提出的教育观、读书观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论及儿童早期教育的观点非常超前,令人佩服。早在1400多年前,颜之推就倡导“教儿婴孩”,明确提出“胎教之法”。他说:“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;怀子三月,出居别宫,目不邪视,耳不妄听,声音滋味,以礼节之。书之玉版,藏诸金匮。”

颜之推关注教育,也重视读书,将读书学习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,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读书观,值得我们借鉴。他的读书观既继承了孔子、荀子、刘向等古代先贤的读书思想,又提出了自己关于读书学习的独到见解,立论平实,旁征博引,自成一家之言。这些观点集中反映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一篇之中。

颜之推十分重视为何读书的问题。他在《勉学》一篇中谈道:“夫所以读书学问,本欲开心明目,利于行耳。”颜之推认为,人之所以要读书求学,本来就是为了开发心智,提高辨别能力,以利于自己的品行。他在文章中列举了读书对人们开启心智、修身利行的种种作用。例如,通过读书,能了解古人如何孝顺父母,怎样侍奉父母,转而效法古人;通过读书,看看古人如何忠于职守,在危险关头以国家利益为重,不惜牺牲生命;通过读书,看到古人如何恭谨俭朴、谦卑自守,以礼让为教化的根本;通过读书,还能看到古人如何少有私欲、周济贫困、宽仁大度、通达乐观、刚正不阿、讲求信义等等。凡此种种,各方面的品行,都可以能通过读书加以培养。事实上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,古往今来,论述不少。孔子就强调读书重在修身。他在《论语》中多处谈到读书与修身的问题。子曰: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”孔子始终关注读书人的道德修养,将道德修养与读书学习紧密相连。他所忧虑的是品德不培养,学问不讲习。颜之推提出读书学问在于开心明目、修身利行的观点,与古代圣贤的观点一脉相承,深化了人们对读书意义的认识。通过读书,不仅能开启心智,启迪智慧,获得知识,还能“穿越”古今,效仿历代先贤,培养道德品行。

(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期刊协会会长。更多内容可关注吴尚之所著《古人谈读书》。)

推荐阅读